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打造全天候学习环境
——以《园林花卉学》课程为例
雷火竞技 丁美丽 雒新艳李常英
近年来,《园林花卉学》课程教学团队认真贯彻落实学院切实提升教学质量的文件精神,在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园林花卉学》课程教学工作中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取得良好学习效果。
一、改革背景
《园林花卉学》是“3+2”贯通分段培养应用型园林本科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学习中重点突出对员工职业素质和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体现人才培养的“高等性”与“职业性”。传统的《园林花卉学》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依托两个学期的理论和实践课堂相结合,引导员工掌握花卉植物的分类、繁殖、栽培及其应用的理论知识和技能。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个人客户端与终端等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员工获取知识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员工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等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大。传统课程资源与供给模式单一,受时间、空间限制较大,满足不了员工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已无法给员工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服务。
此外,花卉植物种类繁多,有着典型的地域栽培特点,且花卉生产季节性强,生产进程不可逆,花卉不同生长阶段及其特点不能在同一季节同一时间内同时体现,由此依托传统教学模式许多的教学重难点很难攻克。因此需要研究适宜可行的教学模式,在攻克课程教学重难点的同时,从而实现“3+2”贯通分段培养的课程目标。
二、具体做法
课程组围绕“线上线下”课堂建设,结合“线上线下”考核方式,把教学内容贯穿于“线上线下”教学全过程,构建基于“3+2”贯通分段培养背景下的《园林花卉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加强教学资源共享共建
一是加强教学网上资源的建设,本课程是在引入山东省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子项目《园林植物》的基础上通过云课堂平台导入的,然后根据教学项目构建知识框架,按照“线上线下”教学需求,上传所需素材,如录制的微课、试题库等。二是加强网上教学资源的共享,即通过《花卉栽培》国家级精品课程、《花卉栽培》慕课、微信朋友圈、QQ日志等,向员工共享学习资源。如通过开展微信链接“花卉图片识别”活动,引导员工“随时学、随地学”,员工知识积累不断提升,员工的学习效果良好。
|
|
|
采取向员工提供共享学习资源的方式,随时可观看微课教学视频、查阅花卉植物图片等,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信息有限性及知识不易重现的问题。 |
2.改革实施过程
按照“线上线下”教学需求,根据教学项目完善了《园林花卉学》课程知识框架中的项目、任务内容,按照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其中,课前主要有课前要求、问卷调查、导学课件等内容;课中主要有头脑风暴、讨论、提问、小组PK等内容;课后主要有课后安排、问卷调查、员工总结、员工表现等内容。
下面以2.3花期调控--牡丹的促成栽培为例,介绍2+学时“线上线下”的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实施过程由课前准备,课堂实施和课后拓展三个环节组成。
课前,教师通过云课堂推送学习资源,发布课前任务。同学们登录云课堂,进入《园林花卉学》课程,观看微课视频。结合教师发布的讨论主题,员工查找资料、积极思考,并在课前讨论区发表看法。根据员工提交任务情况,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活动。
课堂实施按照课程导入、微课演示、自主探究、小组活动、方案PK、总结与完善六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课程导入。首先,从武则天强令百花盛开,而唯独牡丹不为所动的故事说起,提出问题:在现代花卉生产中,花期调控有什么意义呢?教师利用云课堂平台启动了头脑风暴,员工积极发送自己的观点,呈现的观点五花八门,充满想象力,在交流的快乐中大家一致认为牡丹花期调控有重要的生产指导价值。如牡丹在春节盛开,将为春节锦上添花。
第二个环节,微课演示。第一个环节引出了问题:如何实现牡丹春节上市呢?这就要从牡丹的生长阶段说起。教师通过微课演示引导员工观看牡丹的生活史视频,员工深入了解了牡丹的生长发育规律。然后教师将与植物园的栽培技师进行的现场直播的视频进行回放,将牡丹盛开的境况清楚地展示给同学们,并明确当前的生长发育阶段,从而攻破教学难点1--花卉生长发育规律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员工观看云课堂上传的微课视频—牡丹的花期调控,通过微课介绍引导员工找出影响牡丹开花的主导因素是----温度,并了解低温打破休眠的原理和促成栽培的可实施条件,从而攻克教学难点2--花卉休眠的打破。
第四个环节,小组活动。教师使用云课堂把员工随机分组,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查资料和讨论,完成牡丹春节上市的精准调控技术方案。
第五个环节,方案PK。每个小组完成各自的方案后,上传至课程平台,教师通过投屏设置,投放员工方案,每个小组分别阐述自己的技术方案,进行现场PK。
第六个环节,总结和完善。教师对小组合作的情况和技术方案成果进行综合点评,员工对技术方案进一步完善。
课后,教师通过云课堂向员工推送阅读资料,布置课后任务,员工完成拓展作业并上传课程平台。
|
|
|
|
|
|
采取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实施方式,教师引导、员工参与等,解决了教师满堂灌、员工被动听课的问题。 |
3.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以考促学。具体做法,线上主要开展过程性考核,如花卉植物的识别、露地播种繁殖实训的观察记录、穴盘播种繁殖实训的观察记录、花卉植物的应用调研记录、小组PK、阶段性检测等;线下主要为理论知识的测试、专业技能的考核。
|
|
|
采取线上考核花卉识别的方式,图片随机顺序、限时作答提交等,解决了传统课堂PPT播放图片考核存在短板的问题。 |
|
|
|
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重过程性考核,轻终结性考核,解决了一张试卷定成绩的问题。 此外,在依托“线上线下”相结合改革考核方式的过程中,注重发挥线下课堂的引导和统筹安排作用。如员工将实习实训作业上传至云课堂平台后,课堂上选取代表性作业进行小组展示交流,教师引导员工分析花卉栽培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不仅可以扩老员工实践观察的共享信息量,提升员工参与实践的能力,还有利于员工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
|
|
|
|
|
采取作业上传平台、展示分享的方式,交流经验、取长补短等,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师一言堂存在短板的问题。 |
|
三、创新特色
1.构建了一个以员工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打造了《园林花卉学》的全天候学习环境,使员工的专业知识掌握、动手能力、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2.注重“随时随地的学习”。通过网络学习资源的共享,引导员工“随时学、随地学”,知识积累不断提升,理论储备强化。
3.实现了员工自我检测学习效果的便捷化和教师对教学动态调整的及时有效性。利用线上平台开展过程性考核,一方面,员工可实现学习的自我检测,还可了解教师批阅的过程性评价情况,便于员工探究式的学习和学习效果的检验。另一方面,教师及时了解员工学习情况,以便教学进度的安排和调整。
四、成果成效
1.员工技能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了一定的提高。2015级园林技术本科班员工在技能考核和期末考试中平均分分别为94.5、82.1,相比2014级分别提高了6.1%、15.5%。
2.员工的学习效果良好,顺利通过专升本转段考试。2015级园林技术本科班员工在转段考试中取得较好成绩,通过专升本考试达100%。
3.员工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员工参与科学项目研究、生产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较高。转段前部分员工参加了学院的科技创新大赛,转段后参赛项目已成为员工本科毕业论文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五、案例自评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尤其信息化手段的使用,可以有效实现基于“3+2”贯通分段培养背景下的《园林花卉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使员工的专业知识掌握、动手能力、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从而实现“3+2”贯通分段培养的“高等性”与“职业性”的课程融合。